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fā)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上層建筑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
簡單來說,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就決定了意識形態(tài)對社會的制度、組織、設施的改造。比如,農耕時代重農主義,社會簡單劃分為以統(tǒng)治階級壓榨農民的勞動力生產糧食供養(yǎng)軍隊再反過來控制農民,所有的社會制度、組織關系、基礎設施都是圍繞這個生產關系設計。
自從周天子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后,沒有天下只有國家,必然涉及到領土紛爭,于是伴隨著領土擴張的時代來臨。重農主義是古代歷來的態(tài)度,在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方,必然需要農民的勞作糧食喂養(yǎng)軍隊,而邊遠小國單靠農耕必然不能國富強盛,在肉弱強食的時代,弱者就是變革的發(fā)動機。春秋五霸之一齊國,正是一場經濟大變革的結果。管仲第一個提出了士農工商,將國民分成軍士、農民、工匠、商賈四個階層,并且規(guī)定每個職業(yè)順帶繼承,不可改行,無形中營造良好的社會教育環(huán)境,使子弟從小就耳濡目染父兄的專業(yè)技能,用現在的觀點來看有點行業(yè)細分的理念,讓人們專注在一個技能上,形成工匠精神,使齊國的制造業(yè)技術領先于其他國家。管仲對商業(yè)的重視,其思想“以商止戰(zhàn)”順民心,其名言“倉稟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所以在對外關系不協(xié)調時,管仲更更樂于用商戰(zhàn)的辦法來削弱其他國家的勢力,經典的商戰(zhàn)案例就是對戰(zhàn)有齊魯并稱魯國。管仲通過舉國上下消費魯國特有的絲織品,導致魯國該絲織品需求量大增,從魯國大量進口該絲織品,進而導致魯國全民生產(有點中國大煉鋼鐵的意味),從而荒廢農業(yè)。然后齊國限制進口該絲織品,導致魯國經濟頓時崩潰,從此一蹶不振,管仲利用國際貿易改變供求關系,齊國不費一兵一卒商戰(zhàn)魯國。
與變革之初的齊國一樣,秦國也是一個偏遠小國,被中原蔑稱為秦夷,依然是那句在肉弱強食的時代,弱者就是變革的發(fā)動機。秦國出現了一個和管仲一樣重要的人物:商鞅。管仲是重商主義的開拓者,商鞅就是重農主義的典范。環(huán)境影響人,由于齊國地處黃河下游地產豐富,所以交易多;而后者處于黃河上游,物產品少,想要強大,必須擴張領土,加上西北民風彪悍,因此秦國國家第一要義就是打仗。這里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tài)對經濟基礎的維護顯而易見,在當時秦國只有三件事:中央集權,農耕、軍戰(zhàn),解釋起來就是“用農民生產的糧食供養(yǎng)軍隊在君主的集權領導下去打仗”,整個國家就是一部戰(zhàn)爭機器。大家應該都聽過商鞅變法,最有名的就是“廢井田,開阡陌”的土地改革。簡單來說就是土地私有化,大大激發(fā)民眾的生產積極性,使糧食成為打仗的重要戰(zhàn)略物資。另外,商鞅制定了以軍功上爵的制度,共有二十個爵位等級,第一次使平民可以躋身貴族。這兩招讓整個秦國,休戰(zhàn)時兵為民農耕,作戰(zhàn)時民為并打仗,加上生產資料被國家控制,消滅商人,這種命令型的計劃經濟的國家主義從而使國民經濟完全服務于國家目標。新中國早期也是效仿商鞅實行命令型計劃經濟的國家主義,好處在于集中力量辦大事,讓所有資源傾斜于國家統(tǒng)一目標。
中國的經濟變革無非就是在重農主義和重商主義之間搖擺。高度專制集權的制度建設試驗于商鞅,成形于嬴政,秦始皇憑著商鞅變法打下的基礎,南平百越,北擊匈奴,統(tǒng)一華夏,建立了以漢為主的大一統(tǒng)王朝,從歷史進程上分析,沒有秦始皇可能現在的中國和歐洲一樣分裂,上百種語言,各個地區(qū)之間無法統(tǒng)一交流。秦朝被漢武帝滅掉后,又進入了重商的節(jié)奏。而重商的原因是因為兩個原因,第一,統(tǒng)一王朝沒有紛爭戰(zhàn)國時對戰(zhàn)爭的渴求;第二,國家滿目蒼夷,集權依然無所可圖。于是只好中央放權地方,讓利地方改革(改革開放時期與其相似)。史稱“文景之治”,其實也是被逼的。所以說環(huán)境影響,造化弄人。在寬松的政策下實行了七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商業(yè)發(fā)達,而先一步富起來的商人集團成為一股強大實力,控制了國民經濟的命脈性產業(yè),地方勢力龐大,中央集權旁落,官商勾結,極大敗壞了吏治。因為這些條件的成熟,必然會威脅到皇帝的統(tǒng)治,于是有人提出“增強中央,削弱地方”的集權主張。當“七國之亂”平定后,漢武帝即位,接受歷史教訓,又一次把國家拉回到計劃經濟的國家主義上。并且第一次提出獨尊儒術,典型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用一句話概括漢武帝的政策就是“國營企業(yè)政府化,國家政府企業(yè)化”。官府徹底壟斷民生民計以及利益豐厚的產業(yè),比如鹽業(yè)、冶鐵等。漢武帝通過對國營企業(yè)的掌控,進而掌控國家經濟命脈,從而對國家的掌控。漢武帝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下的經濟治理基本模型,極大的增加了國庫的財政收入,也是漢朝成為全球第一個人口超過五千萬的經濟強國。
我們往往提到貴族精神,而又說現今中國沒有貴族精神。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經歷過幾種形態(tài),貴族形態(tài),世族形態(tài)和士紳形態(tài),戰(zhàn)國之前,貴族和君王地位平齊,君王甚至在重大問題上需要與貴族進行溝通,征得意見。那時候貴族是純正的,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是有大胸懷和抱負的。秦始皇統(tǒng)一華夏的時候消滅了貴族,因為需要中央集權統(tǒng)治。于是商鞅變法的一套加宮進爵的制度產生了世族,因為是平民化的舉措,所以世族眼里更多的是家族利益,沒有國家利益,更多的是如何擴大家族形態(tài),以血緣維持,具有強烈的封閉性,可以完全不依賴外界而獨立存在。從經濟上來看,阻礙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無法釋放生產力(有點閉關鎖國的意味),于是在王莽篡位的第二年,再一次進行了經濟改革,又一次將中國拉回到命令型計劃經濟的中央集權,核心口號是“均貧富”。通過高度中央集權將利潤收繳國庫,然后再重新分配。王莽的這次經濟改革頗有社會主義的意味,甚至進入共產。但是任何經濟改革需要有條件和環(huán)境的浸潤,然而王莽變法既得罪了世族和有產者,又得不到無產者支持,而中央有沒有增加收入,全部分發(fā)出去。于是以掉腦袋結束。所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條件和環(huán)境孕育。上層建筑先改,卻沒有合適的經濟基礎,制度落空,無法執(zhí)行。
大唐盛世又一次的經歷重商主義到中央集權專營制度,與漢朝類似,開國初期放權到后期專營。唐朝是中國第一個短暫實行過西方社會所推崇的“小政府、大社會”理念。李世民讓富人出錢養(yǎng)官,讓地方出錢養(yǎng)兵,以至于中央財政支出減少。與現在的公司集團化治理結構很像。由于中央財政需求少,所以整個社會賦稅輕,商業(yè)發(fā)達,社會財富增加,也促使唐朝對外貿易繁榮,長安成為世界的中心奠定基礎。而歷史終歸是相似的,大唐也沒能逃脫漢朝的軌跡,開放工商業(yè)必然導致地方財團勢力龐大,于是鎮(zhèn)守北方的安祿山和史思明發(fā)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正因為分權的結果。于是朝廷效仿漢武帝進行中央集權操作,以果斷的專營政策迅速改善了中央財政狀況。通過削藩和國營專營,結束中央財政“討飯財政”狀況,又一次證明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前面我們說道的shi'shen士紳形態(tài)就成形于宋朝。宋朝依然是中央集權統(tǒng)治,重商主義但是又專營,最有意思的是宋朝并沒有經歷漢朝和唐朝的地方性叛亂,主要是來自外敵。原因是宋朝的專營且開放的政策,在大部分上游的關鍵性產業(yè)都由國有企業(yè)專營,這些產業(yè)一般都是資源性、民計民生以及暴力性,比如煙葉、鹽業(yè)、茶酒等;而開放的產業(yè)由民間經營,都是一些經營分散,不宜管制以及利潤微薄的產業(yè),比如針線、服裝、玩具等。所以國營企業(yè)盈利能力迅猛增加,民間生產和貿易也空前的發(fā)達,但是規(guī)模都不大,不易形成有競爭性的財閥。而這個制度一直頑強的延續(xù)到今天。因為錢都是國家的,所以沒有了世族,同時國家允許當官者做生意,再加上科舉制度促使階層流動,很自然就形成了士紳經濟。此種經濟表現出兩種現象,一為國有項目招標制度,也就是現在的資質庫內企業(yè)的外包制度,其次國家對民間的特許經營模式,也就是發(fā)證照的方式。而此政策相對先進性在于既保證了國家的利潤和對內政權穩(wěn)定,又保證了民間資本的活躍,激活了市場能量。
填寫下面表單即可預約申請免費試聽!怕錢不夠?可先就業(yè)掙錢后再付學費! 怕學不會?助教全程陪讀,隨時解惑!擔心就業(yè)?一地學習,可推薦就業(yè)!
?2007-2022/ m.lb577.com 北京漫動者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 京ICP備12034770號 監(jiān)督電話:010-53672995 郵箱:bjaaa@aaaedu.cc